9月11日,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建馆20周年纪念活动暨“守护文化遗产 传承历史文脉”学术研讨会,专家学者齐聚,共商西湖文化保护、利用与传承之道。
作为中国首家湖泊类专题博物馆,杭州西湖博物馆自建立之初便以“低调”姿态融入西湖景观——其主体建筑隐于地下,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。该馆建筑設計师、浙江大学原教授余健表示,博物馆采用半地下结构設計,既尊重自然风貌,也成为解读杭州文化与西湖文明的重要窗口。
西湖被視爲杭州的“根”與“魂”。在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黨委書記、館長潘滄桑眼中,西湖本身就是一座融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“博物館”,而杭州西湖博物館則是展現這片湖山建築與美學、科技與文化、曆史與現實、自然和人文的窗口。
2011年,“杭州西湖文化景觀”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。
“當年的申遺辦公室就設在我們館內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杭實地考察的首站也選址于此。”潘滄桑表示,如今,該館已成長爲闡釋西湖文化價值、推動遺産保護傳承的關鍵平台,其發展曆程也成爲中國文博事業高速進步的生動縮影。
建館20年來,該館從建館之初“零文物”狀態,逐步發展成擁有17763件(套)藏品、累計服務遊客達2300萬人次的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。該館不僅累計舉辦展覽254場,開展文化活動超5000場,還成爲G20杭州峰會和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國際文化交流的核心地標,向世界展現杭州的文化底蘊。
“民衆參與已成爲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力量。”潘滄桑說,從西湖申遺,到當下館內的民衆志願講解員,民衆始終是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和推動者。他們化身文化遺産的“代言人”,拉近了世界文化遺産與社會的距離,也讓“主動保護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