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合創新
江西景德鎮是一座因瓷而名的城市,爲瓷産業注入創新基因成爲這座城市永續發展的動力源泉。
不斷加強基礎研究、完善公共服務平台、優化創意創新環境,讓景德鎮成爲陶瓷的造夢工廠,日用、藝術、創意、建築等陶瓷,門類齊全、工藝豐富,構築起“大陶瓷”發展格局
改革開放40年來,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江西景德鎮在推進創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中,確立了“複興千年古鎮、重塑世界瓷都、保護生態家園、建設旅遊名城,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”的發展定位,堅持科學與藝術結合、文化與經濟結合、傳承與創新結合、民族與世界結合,著力講好以陶瓷文化爲特色的中國故事,加強與世界對話,傳統陶瓷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,成爲世界陶瓷文化的優秀引領者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者。
延續千年陶瓷文脈
景德鎮作爲世界瓷都,厚重的曆史積澱和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,對世界文化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。
“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景德鎮陶瓷文化,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,也是景德鎮的重大使命。”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說。
以“禦窯廠”爲核心開啓大遺址保護工作,延續千年文脈,是景德鎮市堅持文化自信邁出的第一步。從2002年起,禦窯廠遺址保護工作拉開帷幕。10余年間,完成衆多保護建設項目和考古發現成果,入選國家重點大遺址,並建成禦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。2015年開始,景德鎮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爲切入點,出台《景德鎮禦窯廠遺址保護管理條例》,對遍布全城的150多處老窯址、108條老街區、“十大瓷廠”老廠房等文化遺存實施系統性保護修繕,一座具有“世界風範、古鎮風韻、時代風貌”的陶瓷文化遺産樣板區正在加快形成。
景德镇既拥有丰富的陶瓷物质遗存,还拥有大量的手工制瓷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两者遥相呼应、互为表里,成为这座文化名城特殊而宝贵的财富。如今,景德镇拥有国家级、省级文化産業示范基地16家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8家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项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,走出了一条优秀陶瓷历史文化资源“活态”保护传承之路。
打造跨界混合業態
改革开放以来,信息化的发展,新材料、新工艺的突破,给陶瓷创意创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舞台。景德镇不断加强基础研究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、优化创意创新环境,积极推动陶瓷艺术的融合創新,形成了以陶瓷为核心的跨界混合业态。
高聳的煙囪、磚紅的牆體、極具年代感的廠房,美術館、博物館……走進陶溪川創意園區,仿佛置身陶瓷文化的時光隧道,傳統與現代在光影下形成強烈對比。這個國有老舊瓷廠變成了時尚“國際範”的築夢空間,目前陶溪川引進品牌企業173家,涵蓋文化交流、教育培訓、藝術創作、休閑娛樂、品牌體驗等方面。
新落成的景德鎮陶瓷智造工坊,利用陶瓷工業園區産業集群優勢和“保姆式”服務條件,內設陶瓷原料配送區、燒成集聚區、傳統藝術陶瓷創新區、陶瓷創業孵化成長區、成品物流中心等9大功能區,並與京東、獅群資本等聯合打造互聯網電商與金融平台,實現大中小企業的集群式融合發展。
如今,景德鎮構築“大陶瓷”發展格局,無論是日用、藝術、創意、建築等陶瓷,還是高科技陶瓷,門類齊全、工藝豐富,均占據國內制高點,高技術陶瓷發展迅猛,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幾乎空白發展到目前60.9億元規模,是各類陶瓷産品中增速最快的。同樣快速發展的,還有創意陶瓷,2017年景德鎮藝術陳設瓷産值達126.2億元。
彰顯民族文化自信
去年5月份,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期間,來自“一帶一路”相關國家的數百件(套)景德鎮生産的外銷瓷與中外觀衆見面,述說陶瓷藝術的輝煌與魅力。今年7月份,中國陶瓷文化展走進南非約翰內斯堡非洲博物館,160件(套)景德鎮陶瓷作品以及瓷瓯、瓷編鍾、瓷笛、瓷箫、瓷二胡等瓷樂器奏響的唯美悠揚旋律,讓現場觀衆耳目一新。景德鎮陶瓷成爲中國走向世界、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文化符號,成爲弘揚絲路精神的重要載體。
近年來,景德鎮不斷搭建陶瓷文化對外交流與展示平台,通過成功舉辦國際陶瓷博覽會擴大國際影響,結盟衆多國際友好城市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;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,與國外69個城市建立廣泛聯系;主動融入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成爲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首批創始成員。景德鎮把豐厚的陶瓷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爲競爭優勢和文化優勢,當好“一帶一路”文化使者。
景德鎮的開放和包容,還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陶瓷愛好者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有3萬多名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和陶瓷愛好者,在景德鎮創新創業創作,相當于景德鎮主城區常住人口的5%,他們紮根景德鎮,尋夢中國陶瓷文化。三寶國際陶藝村“副村長”李文英感慨地說,放眼全國乃至全球,鮮有像景德鎮這樣的城市有如此多的世界各地人才,爲投身陶瓷行業彙集在一起。這也折射出中國陶瓷文化的強大吸引力,讓景德鎮瓷器再次成爲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載體。
“文化自信不僅要推動中國文化名片走向世界舞台,更要善于通過中國文化的魅力吸引世界人才彙聚中國。”鍾志生說。